香港马会网页版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香港马会网页版 > 新闻动态 > “无为”究竟是什么?老子:不是无所作为,更不是顺其自然

“无为”究竟是什么?老子:不是无所作为,更不是顺其自然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7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文文一笔间2025-02-22 18:28浙江

春秋战国那会儿,好多学派都在争风头,各种思想跟春天的笋子一样冒个不停。但要说到哪个学派的思想最深奥,那道家肯定是榜上有名。不过老子的五千字道德经,话虽不多但意思深得很,从古到今,大家对他的思想那是议论纷纷。今天我也斗胆说说自己的看法。

一、说说“存在”和“不存在”这事儿咱们聊聊“有”和“无”这两个概念。其实,说白了就是“存在”和“不存在”。在生活中,咱们经常会碰到这两种情况。有时候,你想要的东西就在眼前,那就是“有”,就是存在。但有时候,你找遍了所有地方,就是找不到,那就是“无”,就是不存在。这两个概念挺有意思的,它们就像是一对反义词,相互对立,但又相互依存。没有“有”,也就无所谓“无”;反过来,没有“无”,那“有”也就失去了对比。咱们看待事情,不能只看“有”,也得看到“无”。有时候,“无”里藏着机会,“有”里也可能带着隐患。所以呀,咱们得学会全面看问题,别光盯着眼前的“有”,也得想想背后的“无”。这样才能看得更全面,想得更周到。

要想搞懂道家思想,我推荐大家去读一读马王堆发掘出来的帛书版《道德经》。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现在我们常见的《道德经》版本,被儒家学者改过的地方特别多,足足有700多处呢。这本书意思深奥,字句之间差别大了去了,差一个字意思可能就完全变了。所以,要是光研究现在通行的版本,很可能就搞不懂老子到底想表达啥大道了。

好了,咱们直接进入主题,下面就来聊聊老子到底想表达啥。

书里,老子一开始就明说,这世上没啥鬼神之类的,就是有个叫“道”的家伙在管着所有事儿。我不清楚他到底从哪儿冒出来的,反正比咱们说的上帝还要早得多。

有个东西混混沌沌的,比天地还早出现。它安安静静,空空荡荡,自个儿存在着,永远不变,到处转悠也不会停歇,可以说是天地的根源。我不知道它叫啥,就随便叫它“道”吧。

我搞不清楚他是谁的后代,反正在老天爷之前他就存在了。

咱们现代人理解这种观念挺容易的。但话说回来,那可是2500年前,那时候大家都信鬼神,这种理论简直就是惊天动地的。要是那时候有教会这种组织,老子怕是要被拖到鲜花广场,直接给烧成灰了。

图片

说了“道”这个概念后,老子又根据对“道”的研究,总结出了两个关键规律。一个是说,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;另一个则是说,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反面。

老子觉得,“空”才是世间所有东西最开始的地方,“存在”呢,就像是这些东西的妈妈一样。世间万物啊,都逃不过这个从“啥也没有”到“有了东西”的生长消失的过程。

只要搞懂了“存在”和“不存在”这两个概念,咱们就能瞅见那神秘莫测的万物之源。

开始时啥也没有,那是天地的起源。后来有了万物,那就是万物的根源。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,只是名字不同罢了。说起来真是深奥得很,这就是天地间所有奥妙的起点。

世间万物都由某种存在而来,而这种存在又是从无形之中孕育出来的。

老子讲了“有”和“无”的概念,还有“无里出有”这事儿,然后他挺玄乎地说了这个过程是咋样的:道先出来个一,这个一又变成了二,二再变成三,三呢,就慢慢变成了好多好多东西,啥都有了。

图片

另外,老子也说了,“道”生出来的所有东西,都属于“有”的那一类。这些东西啊,都有阴和阳两个方面,是阴阳相互作用后出现的。换句话说,就是啥都有阴有阳,中间靠一股气来平衡,让它们和谐共处。

大家一般把这话的意思解读成:所有东西都不待见阴暗的,而偏爱光明的。

其实这么想是不对的。负阴抱阳,你可以把它想成“背着”和“搂着”,就像妈妈照顾小宝宝那样。对于阴阳这两个“孩子”,妈妈(也就是万物)并没有更喜欢谁或更讨厌谁。老子真正想说的是,所有东西都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,阴阳是平等的,少了阴就没有阳,少了阳也就没有阴。所以他讲:要是大家都觉得某个东西美,那其实就不好了。都觉得某个东西好,那也就有不好的地方了。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,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,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,高和低是相互映衬的,音和声是相互和谐的,先和后是相互跟随的,这些都是不变的道理!

说白了,世间万物,只要它存在,那就肯定有好有坏。放到人类社会上,就是这个理儿:大道不行了,仁义才冒出来。人太聪明了,假话骗术也跟着多。家里亲戚关系处不好,才显得孝顺慈爱多重要。国家乱了套,忠臣才显得出众。

从《道德经》那五千多字里,能瞧出老子挺中意那个“无”的概念,为啥呢?因为“无”啊,它没个对立的东西跟它对着干。

对于那些被归类为“存在”的东西,例如礼仪音乐、道德仁义、聪明才智、手艺技巧、规章制度、圣人贤者和忠诚大臣,老子表现得非常反感。因为这些好东西一冒头,它们那些糟糕的反面角色也肯定会跟着来。有了真君子,那肯定也有假君子;有了真智慧,那肯定也有狡诈手段;有了好处利益,那肯定也有人会去抢去争;商品一多,那肯定也有人会被诱惑去干违法乱纪的事;一有人推崇圣贤,那肯定也有人会想方设法包装自己,然后把别人都说成“不贤”,好让自己显得更出色!

因此,老子讲道:别推崇贤能,这样百姓就不会争强好胜;别看重稀有物品,百姓就不会去偷盗;别炫耀诱人东西,百姓心思就不会乱。抛开那些圣人智慧,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;放下仁义道德的说教,百姓会重回孝顺慈爱;拒绝技巧和私利,盗贼也就没了。

二、事情走到极端就会反转,最好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,不去强行干预。

另外,老子察觉到,啥东西都不是永远不变的,天地间的所有事物都在不停地动来动去,往前发展。等它们发展到头儿了,就会转回到相反的那边去。

事物往反方向变化,这就是规律在运行。

这么说,“存在”的反面不就是“不存在”嘛?

说起来,道理就这么简单,从一个起点开始,然后有了两个对立面,这两个对立面再变化出第三个状态,接着这第三个状态就繁衍出了世间万物。那万物之后呢?接下来是啥?其实就是“空无”嘛!

往深了琢磨琢磨,人类社会往前奔是不是也走着这么条道儿?一开始啥也没有,就是野地儿一片,然后慢慢有了点儿小部落小国家,人也不多,这算是最早的文明吧。接着呢,又往高一级蹦跶,成了封建社会。照这么一步步挪动,不就跟那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的说法挺像嘛?

那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。

面对这个不太乐观的将来,老子给我们指了条“不刻意而为”的路子。但这里的“不刻意而为”,不是说啥都不干,也不是放任自流,而是“朝着无为的方向去行动”。

比如说人,一开始啥也不是,后来有了生命细胞,慢慢变成婴儿,再长大成少年、中年,一直到老年,最后又没了生命,回到啥也没有的状态。这就是从啥都没有开始,有了东西,最后又回到啥都没有。

那你打算怎么躲开被毁灭的下场呢?说白了,就是得使劲儿想办法,往相反的方向使劲儿,努力让自己变回一岁的小娃娃,最好是能回到细胞那会儿,这不就是从零开始嘛?

他之所以让我们抛弃聪明才智和仁义道德,就是想让我们回到人类文明刚开始的小国寡民时代。虽然这意味着要退步,但总比整个文明毁灭了好,对吧?老子觉得,刚出生的婴儿才是最有活力的,“德行深厚,就像婴儿一样”。而那些发展得太成熟的东西,就会“过于强盛就会衰老,这被认为是不合道的”。

听好了,说向无而为其实是个指引方向,不是真让你变成啥都没有的状态。它是想让你回到最接近啥都没有,但又离消失最远的那个刚开始的样子。你想啊,如果真要变成啥都没有,那世界毁了以后不也就是啥都没有了吗?所以说,小国寡民不是说“啥都没有”,它是说那个“一开始”,还是属于“有东西”的范围里。

要是大道的规律就是像说的那样,从“道”开始,然后变出一个,再变出两个,接着是三个,最后变成万物,万物到最后又都没了,那咱们好像只能反着来,想办法抵消掉它的力量,这样才不会掉进那个糟糕的境地。

但说到底,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。人不可能再回到少年时,人类的历史也是这样。就算咱们知道了“不作为”是唯一的出路,但人的本性难改,没人能真的回到那种小国家、少人口的时代。咱们终究还是逃不过一路狂奔到最后的命运,这或许就是文明的一种无奈吧?

人类能不能一直活下去,这是个很大的问题,咱们管不了。但咱们可以试试用“不刻意去做”的方法来帮帮自己。除了“有和没有”,咱们身上还有好多相反的东西,比如好坏、得失、有钱没钱、地位高低、轻重。它们也都是到了一个极端就会往反方向变。大家都怕走到反面,都想长久地留住好名声、好运和财富,谁也不想落到反面去。这能做到吗?

老子回答说,没问题。讲到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反面这个规律,也就是“反也者,道之动”,他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,那就是“弱也者,道之用”。

这说的是啥呢?要是你已经是个牛人了,为了防止事情走到极端后反过来咬你一口,那该怎么做呢?你得自己主动往后退一退,别让自己太冒尖了。这种做法,不就是自己主动减速,跟那个“顺其自然”的想法挺像的嘛?

但你得知道,老子讲的是“保持谦逊”,说的是“明白光明却安于暗昧,知晓刚强却坚守柔弱”,这话主要是对强者说的。如果你是弱者,可别随便模仿,免得适得其反。

关于这个,老子又讲了损和益这两个概念。损,就是减少、去掉多余的东西;益呢,就是增加、补充有益的部分。

大伙儿得学会收敛点儿啊,朋友们!手里有钱就得省着点儿花,有权就得适时退位让贤,出了名儿就得低调点儿。不然的话,后果自负:钱再多也守不住,富贵了还骄傲,那就是自找麻烦。事情办成了就得退一步,这是自然规律。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,懂得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,这样才能长久。

别总觉得老人家在坑你,其实他们都是为你好。减少一些东西,是为了让你得到更多(有时候失去一点,反而收获更多),要是啥都给你,那可能反而会害了你(给得太多,有时候也不是好事)。

说到这儿,老子可机灵了,他想了个损招:要是你想整谁,最佳的招数就是给他点甜头,使劲儿捧他,让他往过头的方向走,最后自己栽跟头。(就是说,想要拿走什么,先给点儿;想要打败谁,先让他得意。)

说完得失的道理后,老子又指出了大道的学问跟其他那些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。别的学派吧,讲的都是怎么让人多捞点好处,但学大道的人呢,他们明白得用顺其自然的方法来让自己少些负担。(做学问的人追求不断增加知识,而悟道的人则追求不断减少杂念。一直减,减到啥也不刻意做,顺其自然。)

但他心里也明白,这种违背常理的想法,能真正接受的人没几个。所以他在书里自己也开起了玩笑,说:

真正聪明的人,一听到我的这些建议,就会很谨慎地去实践和改进。

对于那些能力普通的人,我要是说让他们自我调整、减少不必要的部分,他们执行起来肯定会犹豫不决,心里七上八下的。(中等水平的人听了我的建议,就好像半信半疑,拿不定主意。)

说到那些不太明白事理的人,要是听到我讲的这些大道理,八成会笑得前仰后合。但你们这些人啊,笑我就对了,要是你们不笑,那才说明压根没搞懂我说的啥呢。(普通人听到高深的道理,往往会笑话。要是不笑,那就算不上真正懂得了。)

图片

三、事情走到头真的会反过来吗?这说法靠谱吗?

读到这儿,你心里可能犯嘀咕了,事儿做到极致就一定会走向反面吗?咱平时碰上的事儿,好像反例也不少嘛!我觉得啊,大家可能对“物极必反”这句话有点误会。就像你爬楼梯,爬到顶了,接下来自然就是下楼。但这并不是说到了顶你就得立马下楼,只是说你要是想动,那就只能往下走了。就是说,事物到了头儿,它接下来的方向往往是相反的。但咱到了顶就一定得“马上”下来吗?我就不能在楼顶上溜达溜达,看一辈子的风景吗?

比如说,要是咱突然变成了世界上最穷的人,是不是眨眼就能时来运转,摇身一变成富翁了呢?没门儿!因为要让“否极泰来”这事儿成真,得满足一堆条件,而且你还得耗上好长一段时间去凑齐这些条件。这时间嘛,说不定是一年两年,也可能是一百年一千年,谁心里也没个数。就拿在楼顶待着这事儿来说,你要是能在那儿待上一百年,这期间总会有地震、火灾、拆楼、生病啥的,把你给逼下来。但关键是,你得先活着等到那些能让“否极泰来”的条件出现。要是你楼顶待了三天就没了,那不正好,一辈子不下楼的愿望就达成了?

对于像国家、王朝、家族、政党这些能存在很久的东西来说,可以肯定的是,它们总会有机会碰到事情走到头就会反转的那种情况,所以说这个规律用到它们身上,几乎每次都准。但对我们这些生命很短的人来说,可能还没等到事情发展到反转的那个点,我们就已经不在了。

因此,有钱有势还傲慢的人,不一定立马就倒霉,家里金银财宝堆满的人,也不一定这辈子就会变穷。说不定这些不好的事儿,会轮到他们的后代去碰呢!

道德经的五千字里面,啥思想都有,一篇短文根本说不完。不过,要是大家能抓住三个关键点:有无相互依存、事情走到头就会反转、还有不刻意作为就能避免得失,那读道德经可能就没那么头疼了。掌握了有无相依、极致必反、无为而避损这三条大纲,朋友们读道德经应该能顺畅不少。

图片

文史学友来讲讲:文史学友在这儿聊聊,把原来的意思换个方式说说,尽量不用重复的话。咱们来点高质量的句子变变花样,词汇也换换,句子嘛,简单直白最好。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,直接了当就行。段落的主题不变,用词得精准,人名时间这些关键信息不动。字数嘛,差不多就行,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。好了,开始咱们的新篇章:

比起先秦时期那些大佬们写的一大堆书,道家的老祖宗老子写的《道德经》咋就只有五千多个字呢?我猜啊,这肯定是因为老子喜欢简单,觉得“不说教”才是最好的方式。大家都知道,人类传文化,靠的都是“说出来”的教诲,那老子为啥就觉得“不说教”更好呢?其实吧,只要一说出来,事情就变得复杂了,就像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那样,一个想法最后能变出好多不同的解释。你看墨子死后,墨家就分成了三派;孔子死后,儒家也裂成了八支。我猜,要不是尹喜硬拉着老子聊了几句,他可能一个字都不想留给咱们。结果也正如老子预料的那样,就这几千个字,也给后人惹出了不少争议。所以啊,我算是明白了,有时候“不说教”,啥也不做,反而是最好的办法!

春秋时期的李耳写了本《帛书版老子》。

(作者仍是浩然文史·西北狼)话说这历史啊,真的是挺有意思的。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事儿。历史的长河里,英雄豪杰、文人墨客,一个个都像是戏台上的角儿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你看那古代战场上,勇士们挥剑如雨,战马嘶鸣,真的是热血沸腾。那时候的人们,为了家国天下,真的是豁出去了。胜败乃兵家常事,但那份勇气和决心,真的让人佩服。再瞅瞅那些文人墨客,一个个才华横溢,出口成章。他们用笔墨书写着对人生的感悟,对社会的观察。诗词歌赋里,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,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。历史啊,就像是一本大书,记录着人类的成长和变迁。咱们读历史,就是要从中吸取智慧,明白过去的得失,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。所以说,历史这东西,真的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。

这篇文章里头的图片,只要不是特别标注的,都是从网上找的。要是发现有啥侵权问题,麻烦直接找作者说一声,让给删了,感激不尽!

浩然文史是个全由博士组成的文史科普自媒体,在各大主流平台上都是文史类的佼佼者。我们把专业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,又把有趣的内容挖掘得更有内涵。不管你是喜欢中国古代史还是世界近现代史,考古发现还是文物博览,更多精彩内容,记得我们的公众号,名字就叫“浩然文史”,ID是haoranwenshi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